莊粵盛老師撰寫
一、前言
數位時代,攝影已成為全民運動,各種攝影流派紛紛出籠,
日系風格也是其中之一。在許多網路平台及攝影書刊,
都可看見標榜日系風格的人像作品出現。
實際上,日系風格只是攝影圈的流行用語,
並非嚴謹的學術名詞,它的定義非常籠統,
大家可以各自表述,誰說了都對。
本文僅針對較多攝影人所認知的日系人像,發表個人看法。
二、何謂日系人像?
有人說,日系人像只是將照片飽和度降低,亮度調高一點;
或者在後製時套用日系濾鏡,就是日系人像了。
也有些人則讓Model穿上水手服、和服浴衣拍攝,
然後在照片上加註一些日文,標榜這就是日系風格了。
以上這些說法都有點偏頗,也將日系風格過度簡化了
攝影人普遍接受的日系風格定義,
是指:「照片整體色調明亮、通透,色彩淡雅低飽和,
對比柔和、又有稍微帶點偏藍偏綠的冷色調。」
而我認為,日系風格不僅表現在照片本身的色調、對比上,
也表現在整體的肢體動作和情境氛圍上。
在日系人像中,Model的姿勢較為隨性自然、
畫面清新唯美,生活化。
相較於歐美時尚人像的濃妝艷抹,
日系人像大多是清柔淡雅的。
拍得好的日系人像,看起來清新舒服,很療癒、可以撫慰人心。
正因為日系風格沒有嚴謹的定義,
與很多時下流行的人像風格、名詞都很接近;
例如小清新、文藝風、MUJI風、唯美人像,
都與日系風格十分相似,很難加以明確區分。
日系風格可說是源自於日本而流行於東亞,
一種帶有日本傳統美學的攝影風格。
最初是由於日本一些攝影家例如川內倫子、濱田英明、小林紀晴,
他們的拍攝風格、或說他們使用特定底片所拍攝的色彩色調,
非常令人喜愛,引起許多攝影人的仿效學習,
於是逐漸蔚為風氣,成為人像攝影的潮流。
在此還要特別強調一下:日系人像不等於就是日本人像。
並且日本傑出的攝影家非常多;
既然清柔淡雅的川內倫子是日系風格,
那麼華麗濃豔的蜷川實花,難道就不能算是日系風格嗎?
三、如何呈現日系風格
日系人像不是光靠後製調低對比、飽和度而已;
必須從拍攝過程的光線、場景、模特兒服裝配色、
肢體動作和情境氛圍都必須一併考慮。
照片呈現「低飽和度」、「低對比」,是日系風格的重要特性。
許多人以相機設定或後製來降低照片對比,
卻忽略了拍攝過程中,選擇相近色系、對比柔和的光源、
服裝和拍攝場景,也是低對比的重要原因。
個人拍攝日系人像經常採用的方法如下:
1.選用相近色系的服裝和場景。
2.採用逆光,畫面上的光暈會使色彩飽和度及對比降低。
3.曝光稍微過度,也會讓亮部的飽和度略為降低。
日系人像拍攝時普遍愛用自然光,雖然也會使用閃光燈,
大多止於補光;而時尚人像常用濃重的閃光燈打光,在此並不常見。
拍攝時,要先考慮未來後製之搭配,
例如曝光量、光源方向、構圖,都會為後製預留空間。
其次,就照片的內容而言,
日系人像的Model肢體動作比較生活化;
少有絢麗的拍攝場景,較少運用高超的拍攝技巧,
只在平淡中讓觀眾去感受照片的情緒和故事。
雖然人像同樣都是安排擺拍,但日系風格的動作低調平實、
自然隨意,經常模擬生活化的情境,
讓人覺得好像是擷取生活中的片段。
因而有些會讓人覺得刻意的動作,
例如撩頭髮、拉裙子、交叉腿、墊腳、挺胸翹臀、
插腰、擠事業線等,必須謹慎運用。
正因為日系人像的動作低調,
它會更依賴細膩的眼神、嘴唇和手勢傳達情緒。
日系人像也注重光影和構圖,藉著光線、風雨、霧氣等環境元素,
營造柔美抒情氛圍。此外,逆光、淺景深、
畫面留白和光影斑爛的場景,都是常用的拍攝技巧。
四、日系人像拍攝經驗
個人學習人像己有很多年,打從年輕時期開始,
拍攝人像便喜歡光影流轉的場景,輕柔淡雅的色調,
清新自然的肢體動作,抒情詩意的情境氛圍。
這樣清淡軟調的人像,如今已不太受年輕人歡迎,
因此我常自嘲是拍攝「長輩風格」人像。
後來日系人像蔚為風潮,
我也發現這種風格跟我常拍的人像十分相似,
才開始採用日系一詞。
少數初學者為了符合日系風格,
刻意降低照片的飽和度、對比,並讓照片過曝;
或者刻意擺出一些看似清新、文藝感的姿勢,
個人對此則持保留態度,提醒大家,這一切都要適可而止:
1.照片可以適度調亮,但不要白到亮部蒼白無細節。
2.飽和度可以調低,但也不要低到皮膚灰白無血色。
3.銳利度可以降低,可是不能讓影像輪廓分辨不清。
4.淺景深可以凸顯主題,可是也不能淺到背景糊成一片,無法辨識拍攝場景。
5.肢體動作可以文青,但不要太刻意而流於造作假掰。
總而言之,照片要自然才有美感,千萬不要為了日系而日系,弄得不倫不類。
五、結語
日系人像因為清新淡雅、明亮柔和、
充滿生活感,受到許多攝影人喜愛。
初學者拍攝人像時,其實不必盲從現在流行什麼風格,
只要忠於自己,拍攝自己真正喜歡的照片,
輕鬆優雅地享受攝影的樂趣吧。
.